查看原文
其他

纺院动态 | 我们都是纺织非遗传承人-《中国纺织非遗》结课




——我们都是纺织非遗传承人——

《中国纺织非遗》结课



          
          FANG ZHI
《中国纺织非遗》

继《中国纺织史》之后,我院教师闫旭副教授在2021年新开设了《中国纺织非遗》通识教育选修课。该课程主要讲述目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纺织类相关的非遗,涵盖织造、刺绣、印染以及服饰等相关项目。课程除了介绍这些纺织类非遗的基本情况外,还设计了相关的实物鉴赏以及手工制作。经过了一学期,让我们听一听同学们对这门课的感受吧。







过去的人,编织是生活需要,

毛衣,围巾,帽子……

一团毛线,一根钩针,

用自己双手演变生活的温情。

一根竹子,一把刀,

又变出了篮子,箩筐,簸箕……

盛载着满满的生活热情与盼头。

现在,手,还是那双手,

手工却变成了按键或触屏。

但是从这学期对《中国纺织非遗》的学习,

我逐渐感受到了手工的魅力,

从一针一线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

——2020级材料类1班 李金泽


这门课最直观的收获就是许多自己亲手做的手工,每一个手工看起来都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亦或者和生活里的东西好像很近,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其实每一个手工背后都代表了一种纺织非遗。纺织非遗如果只是给你讲理论知识可能是很无聊的,大学里不缺理论课,网上也不缺这些理论知识,但是缺的是一种热爱和认可,唯有热爱和认可才能盘活非遗。体验这些手工,会有一些成就感以及静下来的时间,我每次做未完成的手工都会做到舍友睡觉,当我做完手工抬起头发现就我没睡,在这过程中我都意识不到大家的动作,这是我少有的可以很专注的时间,每次做手工都很满足。在这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一个可爱的老师(我的表情包以及装不下老师了,哈哈哈),一个班的好朋友(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还有老师对于非遗的热爱也会鼓舞到我,需要像老师学习这股热爱。


——19级服装设计与工程2班 冉伶莉


最让我印象深刻莫过于那几节手工课,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纺织非遗的魅力。

让我记忆深刻的手工课是制作香囊,因为是最后一次手工,所以感悟很深,有的事情确实需要我们传承下去,香囊作为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饰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汉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我也希望这样优秀的手工课堂形式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我个人认为手工真的是非遗课的亮点,对于大学选修课来说,理论讲解真的是十分常见,而我们非遗课通过文字内容和手工制作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纺织非遗的魅力。进入大学两年,中国纺织非遗绝对是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门课。


——19级轻化工程03班 谷传佳


非遗课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对纺织非遗文化的了解,对纺织非遗作品的美的感受,更加重要的是能自己动手去制作那些纺织非遗作品,最后成为课后的纪念品。当你通过两节课的手工制作后,一个作品出自你的手,一针一线,耐心打磨,你能更加感受到纺织非遗传承人的不容易,更加体验到它的美。我们班的人数不多,十几个人总能和老师打成一片,闫老师是我见过最风趣的老师,说是老师,其实朋友真的更加适合,富有人情味,他自身也就带着那一股和非遗传承人相同的文化气息。对美的感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制作纺织品的一些基本手艺,以及一群好朋友和一位好老师,这就是这门课所带给我的。



——20级纺织类09班 王嘉豪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让我对纺织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在纺织里,有太多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他们都特别的漂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都离不开闫老师的出色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的不无聊,让大家的理论得到实践,更好的掌握了知识,也让同学们在纺织方面的技术有所掌握,特别的完美。不仅如此,自己做完的手工,可以作为装饰品,而且非常有纪念意义。

——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4班 郑飞鹏


继纺织史后,又选择了非遗,吸引我的一直都是非遗手工的魅力,很享受做非遗手工的过程,它不仅是我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它更让我的生活平添一丝乐趣。在我童年的时候,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富有意义的手工,对我来说也算是一种童年的残缺,我的子女的童年,我一定要让他们体验这手工中的美妙,去学习中国传统的宝贵的民族文化。我想,它是美好的。





——19级服装设计 02班 郑峰

很有意思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感受到属于中华文化传承的瑰宝。

不同市场上流行的国潮文化,课堂内容简述的非遗传承更加纯粹。更加符合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所讲述的传统非遗传承中有很强烈的传统文化属性很容易和当代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特别是专业方向关于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关于文化属性和文化基因,确实是它的内在合理性。我们从小受儒释道的影响,即使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但是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周围的文化内涵是千年传承的,想要改变并非朝夕)

讲课方式活泼生动有很多非遗实物可以更加真实的触碰感受。

“心有猛虎,心系蔷薇”这是闫旭老师给人的感觉。



——19级绘画(国画) 刘路广


了解到了很多纺织类非遗,直观的体验到非遗的文化内涵、独特审美、制作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还在实操中体验了快乐。闫老师对于纺织非遗的珍惜和热爱也感染了我,切身的看到非遗,触摸非遗,更是触摸到它独特的魅力。

1.尝试自己编织了一个手链,学会了一种编制方法,虽然过程繁复,操作复杂,但是拿到成品的成就感满满。

自己做了蜡染、枫香染、绞缬等等染织技艺,还利用这次体验根据专业相关衍生做了大创,尝试国画方向上的枫香染,甚至对枫香染方向的文创产品进行预创作。

2.做了小香包,庆阳香包兼具审美与实用性,艾草的香气可驱蚊祛湿,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缝纫,后来回去我还对一些枫香染布料进行剪裁,尝试填入棉花中间夹心艾草,这样小香包表层柔软,艾草气息若隐若现,也别有一番风味,最后还制作了一些枫香染小香包分发给身边的朋友。

最后,在这堂课中我不仅仅是学到了知识,体会了制造方法,闫旭老师乐观向上的态度、同学们友好互助的友谊、课堂上其乐融融的氛围都是我宝贵的收获,是值得怀念期许的宝藏经历。


——19级绘画(国画) 张晨


机缘巧合,我的下铺选了闫老师的纺织非遗,经过他的一波安利,我“半路出家”选了纺织非遗这门课,从第一节课起,我就知道了,我没有选错。老师讲课的超级有趣,课堂的气氛也是轻松自由的(这才是我理想中大学的课程嘛)。这节课最special的地方就是有丰富且多样的手工!手工!!手工!!!这是我认为传承非遗最为重要的,既然需要传承,而且,现在已经没有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限制了,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去体验。真正好的非遗,不应该是躺在博物馆里冷冰冰的展品,而是应该充斥我们生活的日常品,装饰礼品的首选品,是应该雅俗共赏,是应该与现代生活加以创新,加以融合的时尚!而体验是最能给人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的。

仍记得第一个手工,综板织的手环,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出门单品,凡外出,我总喜欢带着它;之后的羊毛戳戳乐,看着那一团蓬松的羊毛在手里不可思议的经过一次次的针尖的洗礼后,变成各种构想的样子;看着刺绣在手中一针一线,逐渐显示出它的样貌,以针为笔,以布作纸,渐显芳华;看着白布上色,由绿渐蓝,数遍漂洗,预留的花纹,展现出了它美丽的模样,看着香包在艾草一次次的填充下逐渐饱满,节日的气息也氤氲开来。这亲眼所见的从平凡到不平凡,从普通到艺术的过程,唯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才能被祖先凝结在非遗中的智慧深深折服,发出由衷的赞叹!





——20级纺织类10班 谭承凯


为期一学期的纺织非遗选修课结束了。在这期间,我学习到了很多有关中国非遗的知识,让我体会到了传承中国非遗的紧迫感。同时,我在纺织非遗课中也进行了不同的手工课:香包,综板织带,蓝染印花,羊毛毡等等,体验到了中国的纺织非遗,感到非常快乐,也让我理解了非遗手法的难度。特别感谢闫旭老师带领我们上这门纺织非遗课。

——20级纺织类10班 余文超


我觉得通过这门课程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思想上的转变,原来纺织和非遗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晦涩难懂。闫旭老师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具体例子,一次次有趣的非遗手工实践,成功打破了我对纺织非遗的固有死板认知,让我开始对每一节课产生期待,我认为这既是对教育部提出“非遗进校园”一个很好的实践,也让“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真正成为可能。

很感谢闫旭老师自费购买材料并为我们组织多次课堂手工,为我们带来许多新奇的体验。第一次自己染布染衣服、第一次拿起针线刺绣、第一次放艾草绣香包、第一次用羊毛毡戳出可爱挂件、第一次体验综板织织手链……我们在体验接触纺织非遗的同时,在不断积累成就感培养耐心的同时,也逐步意识到了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是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热爱做成的。

从老师讲的课和给我们课堂上展示的他费尽心思到处收集来的非遗手工看出来,老师是真的热爱纺织热爱这些手工艺品,而一个人的热情往往能影响带动周围的人,所以对我们来说上闫旭老师的课更多是一种享受,于享受中认识非遗、走进非遗、了解非遗。

“最好的保护,就是让非遗被更多人‘知道’。” 非遗不应该只在博物馆里只在课本里只在老一辈人的手里,更应该走到年轻人的生活里去近距离的感知、接触。纺织非遗让我对纺织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对非遗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青年应该成为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




























——20级纺织类05班 单湘芸


手带是我们的第一个手工,刚开始做的时候感觉一点头绪都没有,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慢慢有了进展,有了一点进展后后面做着就比较简单了,最终把它给完成了,完成之后看着自己的成品非常的有成就感。有了第一次做手工的经验之后,后面的东西上手也比较快了,不过这个羊毛毡做的还是有点不是太好,回去给女朋友看完之后还被嘲笑了。端午前几天做的香包感觉还是比较不错的,做的过程中还学会了藏针法缝东西,而且它还是个粽子的样子,里面放的艾草,感觉和端午很有关系。再后面就是染的蓝印花布,这染料的味道闻着属实有点上头,不过最终染出来还是挺好看的。



















——19级机械工程(创新班) 高运克


中国纺织非遗这堂选修课让我知道了中国的一些纺织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白了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名牌“服饰,这堂课对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致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围绕着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问题,从总体状况、文化符号、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老师还自费买了一些我国的入选纺织非遗的产品,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纺织非遗产品的魅力。除此之外,老师还买了一些材料,让我们做手工,让一节”平平淡淡“理论选修课变成了一节富有魅力的手工课。


——19级纺织06  田晓凡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很多纺织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和纺织技艺,以及它们的历史背景、发展和现状。一些非遗甚至面临失传,急需保护。除了理论知识外,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手工,非常有趣,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19级纺织06  叶云龙


在这门课中我真正感受到了我们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渊源流传。提高了我们对于纺织类非遗的了解,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纺织非遗的魅力,制丝的工艺,织布的工艺,染色的工艺等等,每一样都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智慧,让我们不可自拔的沉迷其中。见识过了非遗的魅力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保护好她,不能让她断了传承,用我们有限的力量去了解她,学习她,保护她,发扬她。




——19级服装设计2班 李友震


本次中国纺织非遗课堂中,老师幽默又精彩的讲解,各种实物的鉴赏让我对纺织非遗以及非遗传承等有了更多的了解与思考。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不仅对家乡非遗蜀锦有更深的认识,而且了解到纺织非遗有缂丝,蓝染印花,刺绣,南京云锦等。我对非遗感兴趣起源于缂丝。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惊讶于缂丝作品其两面竟是相同的,同时也赞叹非遗技术的高超。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非遗者的工匠精神,也懂得每一件优秀作品背后的辛苦与汗水以及非遗传承的难度。不禁思考我们也应积极参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工作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多次手工课,虽然自己是一个手残党,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帮助下都完成了手工作品。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是充满乐趣的,完成后即是满满的成就感。最后很感谢老师让我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对纺织非遗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期待再次上老师的课呀。



——20级纺织类02班 岳梦迪


我在这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是,我重新理解了非遗,之前我一直以为非遗离我们非常远,但是上过这节课之后,我才发现非遗可以离我们非常近,甚至就在我们身边。



——20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彭钰函


 yan has something to say
    闫老师有话说

首先感谢这些同学能够选课并积极参与。这门课的开设是一次约定也是一次尝试。在讲授《中国纺织史》的过程中,我本人也深受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熏陶,因此自然而然对纺织类非遗产生了兴趣,再加上在课堂上尝试了几次手工,反响不错,所以就有了《中国纺织非遗》。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了解中国纺织类非遗、感受非遗、进而让大家爱上非遗。由于第一次开课,课程设计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后续将继续完善,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让同学们有所收获,为非遗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最好的保护,就是让非遗被更多人知道”,也希望上过课的同学都能做一名非遗推广大使。



投稿 | 中国纺织非遗选修课全体师生

封面 排版 | 赵润格

审校 | 李柯佳

责编 | 张敏 连丽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